主页 > imtoken币不见了 > 袁明: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与历史同行

袁明: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与历史同行

imtoken币不见了 2023-12-14 05:14:00

北京大学与中国银行共同打造的“遇见冠军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目的是依托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银行的卓越影响力,努力还原“冠军”背后的社会因素,剖析“冠军”心态,为年轻人留下精神财富渴望成为冠军的人。解读“百年北大百年中行·百年奥运”主题。作为“2008奥运冠军论坛”系列活动之一,论坛活动已于今年4月正式拉开帷幕,两个月内将邀请近20位著名学者、体育冠军和行业领袖参会。 ,共同探讨成为冠军的理念,以前沿理念更新年轻人的世界观,为奥运赛事注入人文深度。北大国际合作部与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冠军论坛”系列报道,密切跟踪记录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为大家呈现精彩的知识财富。

2008年6月3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联合国驻华基金会主任袁明教授受邀出席第十四届冠军与大师论坛讲座,并发表了题为“在国际关系和历史的舞台上”同行的演讲,就该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长期致力于国际关系研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知识的传播和相互了解,令人鼓舞。”这是袁明教授在2007年6月出任联合国基金会理事,主席特纳先生对她的评价。袁明教授作为严谨的国际关系学者、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民间外交家,具有丰富的外事活动经验和对文化交流的特殊理解。

演讲一开始,她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不久前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袁明教授在灾难中向川渝两地人民展现了冷静、乐观、互助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那种不屈不挠的斗志,我由衷的佩服。她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也是她这20多天的心坎里最迫切的想法。在她看来质疑北大没有国际关系学院,“冠军”的称号属于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天灾降临的那一刻,冠军是张开双臂保护孩子的母亲,走出大山的老师70多名学生,还有从近5000米高空跳伞的士兵……那一刻,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展现到了极致。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他们的生命中可能没有这样的时刻。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冠军之路。”

如何超越自己?在随后的演讲中,袁明教授以个人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的学术经验为主线,将国家的历史性崛起与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丰富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谈及自己的人生轨迹,袁明教授坦言“我从来没有规划和设计过自己的人生”。时代比人强,正是祖国开放的步伐把他带到了国际交往的前沿。 1962年她进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时,该系的学生仅限于朝鲜和阿尔巴尼亚,没有国际交流。在那个国家被封锁、自我孤立的年代,袁明教授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从事国际关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袁明教授有机会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质疑北大没有国际关系学院,在那里举办的“美国西部中国研讨会”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影响. 当那些以前只在文献中看到过的中国问题专家以一种听起来很陌生的方式描述和辩论中国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时,袁明教授陷入了沉思:他们,甚至整个西方当学者们这样看中国时,中国人自己就缺席了吗?这种缺席对中美关系乃至整个中国外交意味着什么?这些自我问题引发了她的学术转变。此后,袁明教授在北大精神力量和历史责任感的鼓舞下,开始努力向世界解释中国,讲述中国故事。在此期间,她计划编写中英文双语著作《中美关系史上的沉重一页》。这是新中国和美国学者第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合作编写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著作。 ,一起讲述前人书写的历史。

在日益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日益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的基础上,袁明教授开始参与商业活动,为美国金融家和企业家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一个和平发展的真实故事。中方也传达了中方的关切和期待。 2001年,在中国申奥的关键时刻,她向美国前总统布什传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申奥成功的紧迫感。元明教授通过与国际政商学界顶尖人物的交流,不断思考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不断观察各界名人,把握世界潮流。

袁明教授说,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者,她能够参与到高端国际交流的前沿,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荣誉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局外人虽然在国际舞台上看似翩翩起舞,实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他们代表着古老而年轻的中国,跨越了长久的藩篱,与外界沟通,担当了重大的责任。 .

谈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元明教授认为“首先要问自己,自己适合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不要轻易被当下流行的价值观所左右​​​​社会。在此基础上,当机会来临时,不要优柔寡断。袁明教授一生为北大教书育人感到高兴和自豪。

在回答学生提问环节,袁明教授鼓励学生思考,这个时代我们能做什么?袁明教授勉励同学们在国际交流中要有宏大的视野,学会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理解不同的话语体系,培养自己的思想高度和思想力量,充分利用中国日益开放和北京国际化的优势大学。发展机遇,积极与不同文化碰撞,产生更多原创成果。 (文:孙立洲、韩萧)